Lunski's Clutter

This is a place to put my clutters, no matter you like it or not, welcome here.

0%

文化遺產

漫漫歷史長河,讓我們用糕餅來記憶。

由於臺灣糕餅舖實在太多,這邊只列出部份。
地圖左上選取區域
如需引用請加註本篇連結,有誤或需加什麼也煩請告知

名品

  • 彰化縣 (捒東下堡):林金生香 同治05年 (1866) [麻芛太陽餅,麻芛狀元糕,餞龕糕(鹹仔糕)]
  • 淡水廳 (芝蘭一堡):郭元益 同治06年(1867)[四季綠豆糕,冰沙餡餅]
  • 淡水廳 (興直堡):阿瑞官粿店 同治07年(1868) [芋粿巧,草仔粿]
  • 淡水廳 (興直堡):老順香 同治09年(1870)[鹹光餅(平安餅)]
  • 臺灣府:萬川號 同治10年 (1871) [古月餅(胡椒餅),水晶餅,花瓶餅]
  • 淡水廳 (竹塹堡):隆源餅行 同治10年(1871) [地瓜餅,芋頭餅]
  • 臺灣府:舊來發 光緒元年(1875)[椪餅(香餅),三色粿,樹榴包,佛眼包,半斤餅,酥皮餅]
  • 彰化縣 (線西堡):玉珍齋 光緒03年 (1877)[鳳眼糕]
  • 恆春縣 (瑯嶠):鼎豐糕餅行 光緒03年 (1877)[陽蔥餅,飛魚餅]
  • 基隆廳 (基隆):李鵠餅店 光緒08年(1882)[咖哩酥,老公餅]
  • 宜蘭縣 (噶瑪蘭):振地餅舖 光緒12年(1886)[李仔糕,金棗糕,麻荖]
  • 宜蘭縣 (噶瑪蘭):薛榮興糕餅行 光緒14年(1888) [糕仔,凸餅,鴛鴦餅,麵茶,平沙餅(小月餅)]
  • 臺臺灣府 (府城):舊振南 光緒16年 (1890) [核桃杏香酥,喜餅]
  • 臺灣縣 (貓羅堡):顏新發 光緒17年 (1891) [太陽餅]
  • 嘉義縣 (打貓東頂堡):天觀珍/金長利 光緒17年(1891)[老鼠糖/雙仁潤/新港飴]
  • 新竹縣 (大漢溪流域):合珍香 光緒18年(1892)[月光餅(地瓜餅:韓吉餅)]
  • 臺灣縣 (捒東下堡):社口犁記創始店 光緒20年(1894)[蛋黃酥,綠豆椪]
  • 臺灣縣 (東大墩街):玉秀珍餅舖 光緒20年(1894)[漢餅]

日治時期開始

  • 臺北縣 (大加蚋堡):李亭香 明治28年(1895)[平西餅(白鳳豆泥餅),牛粒,姻緣餅]

  • 宜蘭縣 (宜蘭):鳳鳴羊羹 明治28年(1895)[羊羹]

  • 臺北縣 (基隆廳轄):百年紅龜店 明治30年(1897)[紅龜粿]

  • 新竹縣 (新竹街):新復珍商行 明治31年(1898)[竹塹餅(糕皮餅,高麗餅),柴梳餅(蒜蓉酥)]

  • 苗栗縣 (苗栗街):福堂餅行 明治32年(1899)[肚仔餅(肚臍餅,綠豆餅),肉餅,帝皇酥,吞霄餅]

  • 臺北縣 (臺北城內):福記餅店(滿福堂)明治32年 (1899)[千層酥,豆漿糕,心太軟,總統三Q餅,金月亮]傳承自福堂餅行

  • 臺東縣 (花蓮港支廳):惠比須餅舖 明治32年(1899)[花蓮薯(餡子芋あんこいも),花蓮芋]

  • 臺中縣 (臺中街):雪花齋餅行 明治33年 (1900)[雪花餅(綠豆椪), 砂糖蛋糕捲]

  • 臺中縣 (臺中街):陳允寶泉 明治41年 (1908)[御丹波,桃山香柚,小月餅]

    中華民國在中國誕生:民國元年
    1895年馬關條約後臺灣還在日本的統治

  • 臺北廳 (桃園):張豐盛花生之家 明治44年 (1911)[花生油]

  • 臺北廳 (新店支廳):金成蘭糕餅店 大正元年前(1912前)[祭祀糕點,大餅]

  • 基隆廳 (基隆街):連珍糕餅店 大正元年 (1912)[芋泥球]

  • 彰化廳 (彰化街):復興珍餅行 大正03年 (1914)[芋沙餅]

  • 臺北廳 (板橋庄):信芳餅店 大正04年(1915)[豆沙餅]

  • 阿猴廳 (屏東街):玉珍香餅店 大正08年 (1919)[洋蔥蛋捲]

  • 澎湖廳 (金門郡):合成餅舖 大正09年(1920)[桶餅]

  • 臺北州 (萬華庄):台北堂摩那卡餅本舖 大正09年(1920) [最中餅(摩那卡もなか)]

  • 臺南州 (臺南市):甘本堂蛋糕烘焙坊 大正10年(1921)[金元寶,盆栽蛋糕]

  • 臺南州 (虎尾郡西螺街):目鏡仔麥芽酥 昭和元年(1926)[麥芽酥]

  • 臺中州 (臺中市):一福堂菓子舖 昭和03年 (1928) [香妃酥,龍香餅,紫晶酥,杏福糕]

  • 花蓮港廳 (花蓮港街):豐興餅舖 昭和03年 (1928) [雷古多]

  • 臺北州 (板橋街):新珍香糕餅舖 昭和04年 (1929)[酥糖]

  • 臺南州 (嘉義市):光正堂 昭和04年 (1929)[麻糬]

  • 臺北州 (臺北市太平町):十字軒糕餅舖 昭和05年(1930)[佛手餅,牛粒,收涎餅,龍祥糕]

  • 臺東廳 (臺東街):福和成 昭和06年 (1931) [封仔餅, 旗麻餅]

  • 臺南州 (臺南市):進福大灣花生糖 昭和09年(1934) [花生酥]

  • 臺東廳 (臺東街):陳記麻糬 昭和09年(1934)[麻糬]

  • 臺北州 (臺北市):明月堂 昭和10年(1935)[和果子,羊羹]

  • 臺中州 (臺中市):義華餅行 昭和10年(1935)[小月餅]

  • 臺南州 (嘉義市):麻糬棟 昭和11年(1936)[麻糬,綠豆粉糕,冬瓜菜燕]

  • 花蓮港廳 (花蓮港街):慶春號 昭和14年 (1939) [洛神百棗糖]

  • 新竹州 (新竹市):丞祖胡椒餅 昭和16年(1941)[胡椒餅(福州餅)]

  • 臺南州 (嘉義市):天美珍食品店 昭和18年(1943)[火車餅,滷肉豆沙餅,草仔粿,雪晶餅]

台灣光復,日治時期結束,中華民國時期

  • 臺北市 (萬華區):二和珍傳統餅店 民國34年(1945) [芋皇酥]
  • 嘉義市 (東區):瑞香珍糖果行 民國34年(1945) [杏仁酥]
  • 新竹市 (北區):淵明餅舖 民國34年(1945)[水蒸蛋糕 (鹹蛋糕) ]
  • 臺北市 (萬華區):太和傳統餅 民國35年(1946)[媽祖餅]
  • 臺北市 (中正區):華興糕餅舖 民國35年(1946)[麵龜]
  • 嘉義市 (西區):德銘餅店 民國35年(1946)[祭祀糕點,大餅]
  • 臺北市 (大安區):合興糕餅店 民國36年(1947)[母子壽桃,上海鬆糕]
  • 臺中市 (中區):魏清海太陽餅 民國38年(1949)[太陽餅]
  • 臺中市 (中區):天天饅頭 民國38年(1949)[炸紅豆饅頭]
  • 新北市 (瑞芳區):阿蘭草仔粿 民國39年(1950)[草仔粿]
  • 苗栗縣 (苗栗市):明芳珍 民國40年 (1951)[大餅]
  • 屏東縣 (東港鎮):成記雙糕潤 民國41年 (1952)[雙糕潤(雙哥論)]
  • 臺中縣 (大甲鎮):明香珍 民國41年 (1952)[奶油酥餅, 芋頭酥,梅香酥]
  • 臺北市 (大同區):滋養豆餡舖 民國42年(1953) [和菓子,草莓大福]
  • 嘉義市 (東區):南馨食品店 民國42年(1953) [檸檬餅,雪花餅]
  • 花蓮縣 (玉里鎮):廣盛堂 民國44年(1955)[蕃薯餅,羊羹]
  • 南投縣 (南投市):什一堂 民國45年(1956)[檸檬蛋糕,藍田酥餅,桂圓蛋糕]
  • 嘉義市 (西區):恩典方塊酥 民國45年(1956)[方塊酥] <翻毛月餅<酥皮月餅
  • 臺北縣 (蘆洲鄉):龍鳳堂 民國46年(1957)[鄧麗君餅,台北縣餅,好運籤餅,柚見中秋蛋黃酥,南瓜馬車蛋黃酥]
  • 臺南市 (中西區):王西勢 民國48年(1959)[水果餅]
  • 桃園縣 (大溪鎮):永珍香 民國48年(1959)[泡餅,糕仔,糖塔,福壽糕]
  • 金門縣 (烈嶼鄉):金瑞成餅店 民國49年 (1960)[貢糖]
  • 臺南市 (中西區):林家白糖粿 民國49年(1960)[白糖粿]
  • 臺中市 (西區):劉麵包廠 民國51年(1962)[蘋果麵包]
  • 臺北市 (大安區):順成蛋糕 民國54年 (1965) [宴會點心,餐盒]
  • 彰化縣 (彰化市):玉華珍 民國56年 (1967) [麻糬]
  • 臺北縣 (土城鄉):黃源興餅店 民國57年(1968)[五仁酥餅]
  • 雲林縣 (二崙鄉):二崙佳美 民國58年(1969)[狀元餅]
  • 彰化縣 (彰化市):大元餅行 民國58年(1969)[鹹麻糬]
  • 臺南市 (中西區):松玫冰品店 民國58年(1969)[雪淇冰]
  • 桃園縣 (桃園市):百年神仙蛋糕 民國59年(1970)[維也納牛奶棒]
  • 花蓮縣 (花蓮市):阿美麻糬 民國59年(1970)[麻糬]
  • 金門縣 (金城鎮):怡馨糕餅家 民國59年(1970)[鳳片糕,牛軛餅(腳車餅)]
  • 屏東縣 (萬丹鄉):(黃)萬丹紅豆餅 民國59年 (1970)[紅豆餅]
  • 臺北市 (大安區):南蠻堂カステラ 民國60年 (1971)[長崎蛋糕]
  • 臺北市 (中正區):大普美藝術蛋糕 民國61年 (1972) [壽桃,紅麵龜]
  • 基隆市 (仁愛區):大新餅店 民國62年 (1973) [咖哩餅]
  • 嘉義市 (東區):涼麵四味果汁 民國62年 (1973) [四味果汁]
  • 臺北市 (松山區):佳德糕餅 民國64年(1975) [鳳梨酥,一口酥]
  • 金門縣 (金沙鎮):一來順 民國65年(1976)[地雷Q餅]
  • 花蓮縣 (花蓮市):花蓮縣餅 民國66年(1977)[菩提餅,奶油酥條]
  • 屏東縣 (屏東市):華珍食品 民國67年(1978)[煎餅]
  • 臺中市 (東區):榮泉餅店 民國68年 (1979) [應子酥]
  • 臺北市 (文山區):三統漢菓子 民國69年(1980)[老婆餅]
  • 澎湖縣 (馬公市):旭西餅舖 民國69年(1980)[炸棗]
  • 新竹市 (北區):德龍商店 民國69年(1980)[水潤餅]
  • 雲林縣 (北港鎮):日興堂 民國69年(1980)[六彩龍鳳囍餅]
  • 新北市 (土城區):聯興喜餅行 民國70年 (1981) [米穀生吐司]
  • 全台:奇華餅家 民國71年 (1982) [廣式月餅]
  • 臺北市 (大安區):百合麵包園 民國72年 (1983) [起酥蛋糕]
  • 臺中市 (中區):雙江茶行 民國73年 (1984) [四喜轉身]
  • 臺北市 (大安區):順成蛋糕 民國74年 (1985) [宴會點心,餐盒]
  • 臺北市 (士林區):食芋堂 民國74年 (1985) [芋頭泡芙]
  • 金門縣 (金城鎮):國賓食品店 民國81年(1992)[繩仔鼓(炸麻花)]
  • 高雄市 (鼓山區):瑪莉食品 民國82年(1993) [木棉酥,旗鼓餅]
  • 新北市 (永和區):王師父餅舖 民國82年(1993)[金月娘]
  • 屏東縣 (東港鎮):金星雙糕潤 民國82年(1993)[雙糕潤(雙哥論)]
  • 臺中市 (中區):臺灣饅頭 民國85年(1996) [饅頭]
  • 臺中縣 (大甲鎮):阿聰師的糕餅主意 民國87年(1998)[大甲芋頭酥]
  • 花蓮縣 (吉安鄉):吳府其馬舖 民國99年 (2010) [黃金酥]
  • 新北市 (板橋區):小潘蛋糕坊 民國102年(2013)[鳳凰酥]
  • 花蓮縣 (花蓮市):杜倫先生 民國104年(2015)[杜倫燒,芋頭燒]
  • 澎湖縣 (白沙鄉吉貝村):吉貝小萍的店 民國106年(2017)[風茹茶]

古早味

  • 金山:富品家 [米粿子]
  • 淡水:賴柚井白糖蔥、龍鬚糖 [白糖蔥,龍鬚糖]
  • 汐止:香帥蛋糕 [芋泥捲]
  • 臺北:一郎商行 [蓮子糕]
  • 臺北:京滬酒釀餅 [酒釀餅]
  • 新莊:金合和糕餅[鹹光餅,泡餅,發財餅]
  • 板橋:長興餅店[豆沙餅,魯肉酥]
  • 新竹:西大發城隍包[城隍包]
  • 新竹:福泉布丁豆花 [葉綠素豆花]
  • 臺中:富林園洋菓子Petit Foret[洋果子]
  • 北港:張記古早味麵茶[麵茶]
  • 北港:新玉珍 [喜餅,香Q餅]
  • 嘉義:東門粿店 [九層粿]
  • 嘉義:嘉義冷凍芋 [冷凍芋]
  • 嘉義:正建利餅舖 [雪香餅]
  • 臺南:海王子碳烤夾心酥 [夾心酥]
  • 臺南:百年油條 [油條,麵茶]
  • 臺南:蘇州采芝齋 [南棗核桃糕,雪片糕]
  • 臺南:日日新冰城 [月見冰]
  • 高雄:吉美麵包店[香蕉蛋糕]
  • 高雄:順安古早味香蕉冰 [香蕉冰]
  • 高雄:正港小烏龜鼠麴草仔粿[草仔粿]
  • 屏東:東港邱家雙糕潤[雙糕潤]
  • 花蓮:弘宇蛋糕專賣店[水晶奶酪]
  • 花蓮:黎明/廟口紅茶 [小西點]
  • 花蓮:豐春冰菓室 [甘蔗冰]
  • 臺東:協興珍餅店[封仔餅]
  • 澎湖:御品家 [冰心糕]
  • 金門:後浦市場 [豆包仔粿]

值得繞路去尋找的糕點

  • 連珍糕餅店: 芋泥球
  • 大普美藝術蛋糕:壽桃
  • 涼麵四味果汁:四味果汁
  • 德龍商店:水潤餅
  • 日興堂:鳳梨餅
  • 小潘蛋糕坊:鳳凰酥
  • 弘宇蛋糕專賣店:水晶奶酪

巧遇

  • 金龍綠豆糕(越南):花生味的雪花糕
  • 周村燒餅(中國): 脆芝麻餅乾
  • 船橋屋(日本):葛粉糕

流變

很久很久以前,我們原住民有香甜軟糯的麻糬,造就了花蓮臺東眾多麻糬店家。

荷治時期甜點不多,有番茄沾薑末醬油膏,芒果青沾蒜蓉醬油膏或可樂餅這些小點心。

明鄭時期有名的凸餅在台南等地飄香好幾世紀。

清領時期台灣來了批客家人,客人的粄,就是福佬話的粿; 艾糍粑(青草粿)、艾糍(草仔粿)、艾粄(草粿),是婚嫁喜慶,廟會酬神,高壽慶生必吃的點心,新丁粄(紅粄)也深深影響了台灣祭祀文化。而肚臍餅除了是客家傳統月餅,也成為了苗栗縣餅。

日治時期前台灣的糕餅們主要基於清代同治光緒年間,有結合在地特色的麻芛太陽餅,金棗糕; 祭祀色彩的三色粿,鹹光餅; 傳統口味的鳳眼糕,蛋黃酥,綠豆椪,古月餅。

日治時期的台灣糕餅們橫越明治,大正,昭和三個時代,對於日式糕點衝擊,職人們有不同的應對方式,走自己路的竹塹餅; 順應日本文化衝擊的花蓮薯,最中餅; 也開始出現許多芋頭製作的點心。

台灣光復後美軍援助時提倡麥取代米,西式麵包技法開始注入,我們有了蘋果麵包; 軍人們將思念的家鄉味化為包子,饅頭,除了成為眷村點心代表外,現在還可以看到很多店寫著”山東“,”光復“…。

台灣糕餅們百花齊放,有著歷史洪流中不同時期的色彩,在復古同時持續創新,演變成了人們念念不忘的那口香甜滋味。

歷史

荷治時期(1624-1662年)
順治(1644-1661年)
康熙(1662-1722年)
明鄭時期 (1662-1683年)
客人來台(1681年)之後
清領時期(1683-1895年)康熙派施琅滅明鄭
雍正(1723-1735年)
乾隆(1736-1795年)
嘉慶(1796-1820年)
道光(1821-1850年)
咸豐(1851-1861年)
同治(1862-1874年)
光緒(1875-1908年)
宣統(1909-1911年)
日治(1895-1945年)清簽馬關條約割日
大正 (1912年) 中華民國也在中國誕生
艋舺改萬華 (1920年)
枋橋改板橋(1920年)
昭和(1926年)
二戰 (1939-1945年)
台灣光復 (1946年)臺灣解除日本統治,由國民政府接管
國府遷台 (1949-1950年) 本省,外省衝突,引入外省麵點
韓戰 (1950年) 美國援助大量麵粉
美援 (1951-1965年) 提倡西式飲食
台美斷交 (1978年)

客家米食文化
年代表

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很棒,請你不吝點讚 (゚∀゚)

Welcome to my other publishing channels